“发挥财政青动力共建武汉新时代”主题征文比赛获奖系列作品展播(二) 聚青年之火 燃时代之光
作者:产业发展处 张坤
当今社会正经历重要转型,青年们举起奋发之利剑,为蓄势待发的祖国披荆斩棘。他们争做时代弄潮儿,以心中熊熊之火,在每一寸冰封的土地上培育出朵朵怒放蔷薇。他们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涂抹来自时代的色彩与芬芳。度过2020年漫长严寒的冬季,青年们与祖国共携手,于涅槃间攫取时代之光,成就“九万里风鹏正举”。作为一名参加财政工作近8年的青年财政人,我怀揣着赤子之心,萃取体内对财政事业的信仰,放飞梦想,激扬青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一、青年之“光”——见事在先,谋事在前,做改革的弄潮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作为新时代的财政“后浪”,我一直固守锐意进取的准绳,以怕错求安为耻。日常业务工作循规蹈矩,而当今信息更迭日新月异,我一直在思考,创新和改革该如何以具体可行的方式,找到财政工作中的切入点和平衡点。
2015年6月,中央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了部署,市委、市政府也对推进我市全面改革和创新、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开始提速,而专项资金改革首当其冲,是整个改革蓝图的重要节点。资金的分配方式不解决,一切改革举措都是空谈。由于时间紧迫,武汉的专项资金改革步伐又走在全国前列,没有可供参考的优秀范例。重任当前,面对局领导和处长的重托,我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改革的重担。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我在网上“摸着石头过河”,一个个拨打外省市的电话,加班加点成了常态,披星戴月更是家常便饭。我赴深圳、杭州、南京、成都、广州多地“取经”,在大量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勾勒、总结、提炼出武汉特色。
2015年,我主笔撰写了《关于改革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实施方案》。201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财政专项资金向革命性改革迈进的要求,我又在2015年方案的基础上,探索更加优化更加科学的“升级版”资金管理方式。在闵处长和局办公室的帮助下,用了大半年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由我主笔撰写的《市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方案》(武办发〔2016〕22号),历经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市委全会多次讨论审议,数易其稿,于2016年8月18日由市委、市政府正式发文,首次提出资金转基金的财政资金创新管理模式,并成为全市财政专项资金创新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和预算编制的重要文件依据。
目前,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市区财政同心协力,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支持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截至2019年末,引导基金市级财政出资额已达到138.8亿元,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形成674亿元的产业基金总规模,形成5倍杠杆放大效应。设立了集成电路、吉利汽车、科创天使、文化创意、环保、智慧城市等80只母基金、子基金,投资项目累积达到495个,逐步实现了我市财政资金改革的初衷和成效。
二、青年之“火”——心怀责任,勇于吃苦,做担当的逆行者
我们有幸处于新时代,更有责于新时代,要奉献于新时代。担当作为,投身伟大事业,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燃起心中之“火”,当是青春本色。我在抓业务的同时,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战”和“巡察监督战”,奋力实现“三战三赢”。
驻村扶贫期间,按照局党组安排,我积极投身基层,加入驻仙河店村扶贫工作队,白天在田间农舍间奔走,晚上伴着乡音蝉鸣入睡,披星戴月,条件艰苦,毫无怨言。期间担任“第一书记”和牵头片区联络人,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实地了解仙河店村自然湾基本情况,查看光伏发电、油茶种植基地等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完善扶贫手册、贫困户信息登记表、入户调查表等台账资料,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在寒冬来临之际,为贫困户送去棉衣棉被,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尽职尽责做好迎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目录清晰、资料齐备,分类合理、装订规范,顺利完成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出列两大目标,并通过市、区各级扶贫工作督查、检查,“国考”“省考”等各级检查督查明察暗访。积极主动思考,撰写《关于对仙河店村基层党建的思考》专题调研报告,探索党建和脱贫结合的新路径。
下沉社区期间,我迅速转变角色,一面是和数字打交道的“账房先生”,一面是抗疫一线的无畏战士,力求防疫和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工作两不误。当局里的号召传来,我果断舍小家顾大家,驱车几十公里从黄陂奔向一线。在对口社区——晴川街华园社区固定坚守,按照社区党组织的统一调配开展防疫工作。发扬党性,经常顾不上喝水、上厕所,一站就是10来个小时,在没有轮换的情况下坚守两个半月之久,承担起了全处90%的下沉任务。防控期间,除完成体温检测、小区巡查、严管进出社区人员等工作之外,还为小区居民送菜送药,入户集中拉网式大排查,摸清底数,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作为临时党支部的纪检委员,党建防疫两手抓,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社区一线。与此同时,晚上甚至凌晨加班加点和处室专管员一同研究支持复工复产等具体举措,研究通过租金减免、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用工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减负增补,以助企业稳健发展,帮助企业发掘自身潜能,激发企业向死而生的勇气,转危为机,在这百年一遇的历史时刻与企业家共渡难关。
巡察驻点期间,我自觉接受党性的洗礼和锤炼,对被巡察单位开展“政治体检”工作。巡察驻点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正值我妻子临盆之际,我顾全大局、克服自身困难,主动放弃陪产假,匆匆见了一眼儿子就转身投入工作,始终坚守在巡察一线,确保工作保密度和完成度。工作期间财务业务工作熟练,通过查阅台账资料、个别谈话、实地调研检查等多种方式,研判点位,查找和分析被巡察单位财务经济等方面及存在的问题。积极完成信访案件的收集整理工作及组织交办的其他各项任务。巡察期间,共实地走访调研20余次,查阅有关文件、资料、台账80余册(卷),配合完成被巡察单位线索报告,协助梳理完成面上问题和线索14条,相关调研报告得到了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青年之“热”——勤于思考,业务精纯,做工作的有心人
古人云: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我在埋头工作的同时,始终不忘做事先做人的思想,不居功自傲,学人之长,容人之短,惊人之难,补台不拆台,帮忙不添乱,服从领导安排,做到不论工作轻重,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2012-2017年期间,我一肩挑起了近6亿元科技研发资金管理的重担。尽管科技专项门类众多,工研院、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流程复杂,征求意见、来往函件思想碰撞不断,我依然做到了资金及时拨付、指标日清月结,并和科技局建立了良好的信息共享和配合互动关系。我积极会同市科技局下达知识产权、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创新基金、孵化器、科技金融等专项资金,拨付并掌握武汉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创业天使基金、青桐基金等基金运行基本情况。
同时,我负责全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并安排运行经费。积极思考,专题调研,撰写《对我市工研院运行现状的思考及发展建议》报送市领导参阅,获得时任领导贾耀斌的高度评价:“此研究很有意义,值得借鉴”,并签批至冯记春、胡立山、刘英姿、张文彤等市领导以及科技局局长吴志振研阅。冯记春批示:“分析深刻,请市科技局认真研究落实。”在每次的调研报告中,我不仅沉下身子工作,也同时抬头看路,从日常工作中找到了思考的乐趣和钻研的获得感。我把争做“五有”干部作为处室文化建设的重要信念,即助力财政事业“有梦想”、改革创新“有追求”、服务企业“有爱心”、坚守底线“有原则”、积极作为“有担当”。
身处当今迅速变革的社会形态中,个人追求在历史洪流中微乎其微,就像一朵朵渺小的浪花。而属于我们年轻干部的财政事业正万象更新,蓬勃可期。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把水灌满,更是把火点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鲁迅先生曾言:“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身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一员,我们可平凡而不可平庸。“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奋斗于中国各域,高昂张扬而自信的头颅,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勤恳奔波于岗位之间。无论所在何方,所事何业,只要青年之火矢志不渝而长存,时代之光终将不衰不灭。只要我们财政青年心怀大局锐意进取,财政事业亦将蓬勃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