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湖北省武汉市正加快推进“三个优势转化”,即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为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更大贡献。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中国地镜”大科学装置、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11月28日,位于中国光谷高新大道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展厅中,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作为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正式运行两年多来,一直努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孵化、赋能200余家科技企业,集聚国内国际创新创业人才700余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武汉拥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学生130多万人,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武汉居全球第十三位;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集群中,武汉居第五位。武汉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科技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遥望太空,“武汉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极目楚天,在全国率先设立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11月19日,武汉入选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从技术研发,到产业集聚,再到全球合作,武汉建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区30个,数字经济规模占武汉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目前,武汉正聚焦“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等16条重点产业链,以及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13个未来产业细分赛道,加快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建体现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未来,武汉将积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铁水公空”协同发展
在武汉阳逻港二作业区,工作人员坐在港区中控室里,轻点鼠标、操纵手柄,就可以将一个个集装箱稳稳地放到集装箱卡车上。如今,阳逻港开通国际直航航线5条、各类集装箱航线35条、多式联运通道42条,构建了“覆盖湖北、通达全国、辐射世界”的航线网络,成功跻身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作为我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武汉以获批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契机,提出全力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融入“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依托2小时高铁圈及1.5小时飞行圈,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航线200余条,基本形成“洲际连通、亚太通畅、国内畅达”的航空运输网。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货运航线81条,基本形成“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的快货物流圈,助力“武汉造”产品走向世界。中欧班列(武汉)国际通道累计达56条,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和地区、118个城市,“武汉造”产品搭乘中欧班列(武汉)走向世界。
为发挥好交通区位优势,促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融通,更好融入和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武汉提出,做大枢纽能级,做强枢纽贸易,做实枢纽产业,高水平建设枢纽经济示范区。武汉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2908.50亿元,同比增长16.8%,外贸增速位居全国第三。围绕发展枢纽经济,武汉正大力推进口岸和开放平台建设,更深层次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奋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11月19日,在长江武汉双柳段,武汉生态志愿者们观察到3头长江江豚正追逐嬉戏。如今,这里的长江江豚数量已突破20头。长江江豚的“诗意栖居”,是武汉探索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长江武汉段水质已稳定保持Ⅱ类,这是武汉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的“结晶”。目前,武汉已累计完成1839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武汉市江夏区灵山矿区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及运用方面交出亮眼成绩单。近5年来,经过生态修复治理,灵山矿区的植被覆盖度从51.8%提升至63.4%,灵山矿区GEP达2.58亿元,较修复前增长一倍多。11月16日,武汉部分地区开始集中供暖,这些热源来自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武昌热电分公司的发电余热。从昔日使用燃煤锅炉,到运用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再到利用余热构建“智慧热网”,带动周边写字楼、住宅小区共同参与降碳,一个碳中和生态经济圈正加速形成,可帮助武汉年均减少碳排放量超过10万吨。近年来,中国宝武武钢集团投入百亿元实施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技术改造。如今,俯瞰厂区,用煤不见煤、用矿不见矿、运料不见料,这里已成为一座现代化花园工厂。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特斯联智慧产业园“智慧大脑”大屏上,园区每台设备运行的耗能排放情况一目了然。园区屋顶、车棚顶架设约5000平方米的光伏板,每年可自发电量36.5万度,年均碳减排273吨。在武昌区中碳登大厦,260家涉碳机构和企业集中入驻,带动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让绿色资源变资产。落户武汉的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清结算等职能,截至11月2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5.48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350亿元。阔步新征程,武汉正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典范,让“云在蓝天水在城”的秀美画卷更加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