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武汉市黄陂区财政工作呈现五大亮点
“十三五”以来,武汉市黄陂区经济运行从新常态发展,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积极财政政策积极有为,促进了发展提质增效。
一、财政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48.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8.6亿元,增长1.4倍,年均增长9.1%。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5年的82.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54.5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16.8%。2020年,财政经济经受疫情冲击,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预计分别同比下降26.9%、7.5%,财政部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六保”等重点支出需要。
二、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实施减税降费,全面推广营改增,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增值税税率,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系列降费政策,5年累计减税降费57.5亿元。财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制定出台,推动了优势产业和项目引进落地。政府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稳投资、补短板的积极作用增强,2020年债务限额较2015年增加90亿元。PPP模式推广应用,全区8个PPP项目总投资422亿元。市政道路、乡镇建设、大城管、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建设加速推进,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三、财政改革蹄疾步稳。2016年1月1日起实行新一轮区街财政管理体制,2018年、2020年两度调整完善,街乡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完整编制,3年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编制同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现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评价全覆盖,实行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各部门所有项目实行预算绩效全程监控。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5年累计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138.8亿元,重点支持精准扶贫、水利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改革纵深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全面实施。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兜底有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5年来全区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累计支出221.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倍。与2015年相比,2020年失业金补助每人每月提高426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人月均提高785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月均提高113元;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250元、360元。5年来全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等累计支出123.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7倍。全民健身和科普年人均经费较“十二五”时期均增长1.8倍。
五、财政管理成效斐然。重点领域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区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0.3亿元,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保障。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制,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取得明显成效。把污染防治攻坚作为重点保障和优先支出领域,支持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完善财政投资评审,5年累计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额276亿元,审减资金14.3亿元。完善财政资金审批管理办法,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推进政府预决算、“三公”经费等信息公开,实行全区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政府债务管理情况人大报告制度。加强土地资金管理,规范收入分期缴纳行为,完善收入缴库办法,健全收入信息共享制度。专项资金检查重点突出,财政监督不断强化。